定位中... 切换城市

请选择您所在的城市:

    热门
    城市
    咨询热线: 18907390038

    客服热线 18907390038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法律法条 调整养老保险法的相关规定

    调整养老保险法的相关规定

    发布时间:2023/9/25 15:49:34 

    洞口律师事务所
    调整养老保险法的相关规定

    养老保险法

    调整养老保险法的相关规定

    律师解答:

    过调整养老保险法规的相关规定化解养老保险历史债务的具体做法是:

    一、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筹集更多的养老保险基金。据劳动部门统计,1998年一季度的参保率,国有企业为96%,集体企业为53%,其他所有制企业为30%。[1]即使经过1999年上半年的“扩大覆盖面战役”,全国仍有1000多万职工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这些职工主要是非国有制企业的职工。[2]因此,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主要是使更多非国有制企业的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缴纳养老保险费,就可以筹集到更多的养老保险基金,解决养老保险基金支付不足的问题。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国城镇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就业人员逐年减少,而非国有部门就业人数增长迅速,到1999年,城镇就业岗位的75%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3]中小企业雇佣人数的增加,减轻了就业压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如果将中小企业都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它们将由于社会保险负担增加,而导致经营效益降低,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此外,企业在社会保险上的缴费率关涉劳动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经营状况。对劳动密集型的乡镇企业,若强制加入社会保险,按目前平均的社会保险缴费率缴费,劳动成本的增加将会把企业的全部利润吃掉,有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将被迫关门。事实上,我国乡镇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恰在没有社会保险负担、劳动力价格低廉上。而且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和加入WTO以后的国际竞争优势仍然是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必须保持这一优势,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在全球化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程度的提高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4]因此,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应是一个政策取向,应逐步实行,不能操之过急。

    二、提高企业养老保险的缴费率,筹集更多的养老保险基金。在目前国有企业尚未走出困境或者刚刚走出困境的情况下,提高养老保险缴费率,同样会加重国有企业的负担,影响企业竞争力。据测算,如果在现有水平上提高企业社会保险缴费率,使劳动成本扩大10%的话,将有一半国有企业进入亏损状态。人们曾设计了多种方案,用来说明企业缴费率对历史债务的影响,例如,在企业缴费率为8%和利率在4%的情况下,政府债务高达10.8万亿元;在企业缴费率为12%和利率在4%的情况下,政府债务为8.76万亿元,减少2万亿元。可以看出,企业负担小的时候,政府负担就重;反过来,企业负担重时,政府的债务负担就减少。[5]但是,实践证明,通过提高企业养老保险缴费率来弥补历史债务已难以为继。因为即使在目前的缴费比例下,由于国有企业效益不佳,缴费越来越难,征缴率在逐年下降,例如,1996年,国有企业收缴率为90.38%,比1995年下降3.22%;集体企业收缴率为90.11%,比1995年下降0.99%;其他所有制企业收缴率为96.04%,比1995年上升3.44%,这表明其他所有制企业经营好于国有企业。[6]到1998年底,全国欠缴社会保险费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29户。[7]2003年7月19日《人民日报》在第2版刊登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长期欠缴养老保险费超千万元的16家企业名单,这16家企业欠费累计达44191万元。欠缴养老保险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认为企业缴费比例高、企业负担重是首要原因。[8]事实上,企业的平均缴费率为21.56%,已高于法定的20%的缴费比例。何况有些地区,例如新疆建设兵团高达43.39%,辽宁36.55%,云南26.01%,黑龙江25.12%,[9]更是远远超出法定缴费比例,再提高企业的缴费率,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在国有企业效益不好,其他所有制企业只能逐步纳入养老保险的情况下,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和提高养老保险缴费率都有相当大的困难。

    三、推迟退休年龄。推迟退休年龄是大多数国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给养老金支付带来的压力所采取的措施。推迟退休年龄可以同时收到基金增收减支的效果。例如在我国,退休年龄每延长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就增收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10]在我国养老金支付压力大的情况下,推迟退休年龄应该说是一个可取的办法。但是,退休年龄高低的确定取决于就业压力的大小,在就业压力大时,提高退休年龄等于挤占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将会增加失业率。在我国目前和今后15年就业形势都会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推迟退休年龄显然是不可能的。目前有益于减轻养老保险基金压力的措施是,取消提前退休的做法,男女职工一律按法定退休年龄退休。

    四、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全国统筹。目前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极大地缓解了个别县市养老金支付的困难。但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

    的省份,由于财政收入有限,省级统筹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往后还需要国家财政予以补贴。有鉴于此,实现全国统筹是全面解决养老保险资金缺口的有效办法。全国统筹能够提高国家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调剂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养老金的拖欠问题。以1996年为例,全国共收缴养老保险费1171.76亿元,支出1031.87亿元,当年结余139.89亿元,累积结余578.56亿元。而当年,全国拖欠养老金32亿元,除北京没有拖欠外,拖欠最多的是国有企业比较集中的黑龙江省,拖欠额为10.11亿元,吉林省为5.16亿元,辽宁省为1.85亿元。到了1997年底,全国尽管积累了787亿元养老基金,但仍有一些市县发不出养老金。[11]统筹层次低造成的部分地区资金结余多,部分地区资金缺口大的局面,增加了中央财政提供补贴的压力。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就能够在国有企业比较多、经济缺乏活力和新企业比较多、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之间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调剂,缓解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支付上的困难。

    在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统分混合”的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名义上是地方政府分散决策,各自对本地区的养老保险计划负全责,但事实上,自1998年以来,地方养老保险在资金出现缺口时就要求上级政府予以补助, 1998年中央财政为全国养老保险提供补贴24亿元,1999年175亿元,2000年327亿元,这就将地方负责制演变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兜底制。[12]解决养老保险基金责任不清的根本有效办法是实行全国统筹,无论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形成的统筹帐户还是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形成的个人帐户,资金统一由中央政府筹集、管理、调剂和调动,在养老保险支付出现资金缺口时由中央财政提供补贴,这就将名义上地方负责、实际上中央出钱的暗补变为明补(1998-2001年间,对养老保险的基金补贴,中央财政支出占90%以上,而地方财政补贴还不足10%[13]),将表明中央政府承担了养老保险的财政责任,进而增强人们在养老保险上的预期和信心,增强人们对于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在养老保险历史债务没有得到偿还之前,统筹层次问题实质上关系到对历史责任的认定和落实问题。几年来养老保险一直停留在地市乃至县级统筹层次上,中央政府虽然一直想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但是到2001年底,除几个直辖市和个别省区外,绝大多数地区仍停留在低层次统筹状态。因为,省级统筹虽然能够减轻那些历史负担重(武汉等老工业基地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高达24%以上)而导致缴费率居高不下的老工业基地的负担,却会增加另一些历史负担轻(深圳市2001年将企业缴费率降为6%)的地区的缴费负担,造成它们不愿意进入省级统筹。不平衡的缴费率不仅恶化了地区之间的竞争环境,而且使得老工业基地即使通过畸高的缴费率筹集养老保险基金,仍无法满足离退休人员的增加所带来的养老金需求增加的需要,而不得不动用个人帐户资金来弥补缺口。实际情况说明,与其被动暗补,不如通过全国统筹,将资金的实际缺口由过去的地方性缺口转化为全国性缺口,最终由中央财政解决,是化解历史债务的合理有效办法。国家对历史债务处理不力,不仅使全国性养老保险制度不能建立,而且会在老工业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之间形成一道无形的却又难以逾越的障碍,从而直接影响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加重中央政府的直接责任。